這些年輕人為何愛上觀鳥
觀鳥,正成為當下一些年輕人擁抱自然的新選擇。對他們而言,觀鳥不僅緣于對羽翼生靈的好奇,更是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里打開感官、與自然建立聯(lián)結(jié)的獨特方式。他們借助觀鳥探索城市生態(tài)、感知生命律動,在其中尋得心靈棲息之所,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并將這份熱愛傳遞給更多人。
資深觀鳥愛好者麻杰夫,最近一次觀鳥是從北京專程遠赴柴達木盆地;而青島市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邵蕊博士,則期待日常與鳥兒多“偶遇”。
觀鳥正成為當下一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這一活動門檻不高,形式靈活。有人舉起望遠鏡,觀察落在窗外樹枝上避雨的烏鶇;有人專程來到故宮,從《寫生珍禽圖》《鳥譜》等古畫中,欣賞被記錄下來的鳥獸之美;也有視障人士,打開耳朵聆聽鳥鳴,加入觀鳥行列。
這些年輕人為何愛上觀鳥?當他們在觀鳥時,是在觀什么?擊中年輕人心靈體驗的是什么?
去了解、去觀察,與自然建立聯(lián)結(jié)
麻杰夫回憶,走上觀鳥這條路,源于一份迫切的好奇——“這只小鳥叫什么?”
2020年“五一”假期,麻杰夫和妻子帶著曾在非洲看獅子用的望遠鏡,去京郊白河露營?!爱敃r我們正從棧道返回,一只橙色和黑色相間、翅膀上有兩個白斑的小鳥,蹦跳著落到旁邊的樹上。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小鳥?!甭榻芊蚺e起望遠鏡,把手機鏡頭湊上去,小心翼翼地拍下了這只小鳥。
到家已是凌晨,麻杰夫躺在床上,仍惦記著白天那只奇特的小鳥。他翻出照片進行識別,“這只鳥叫北紅尾鴝!”弄清名字的那一刻,麻杰夫打開了觀察世界的一個新視角。
最初兩年,麻杰夫總想去外地觀鳥。后來他發(fā)現(xiàn),身邊的“自留地”因為觀鳥變得更有新鮮感?!凹腋浇膴W林匹克森林公園,我們每次去都會有新的收獲和期待?!彼f。
選定奧森公園作為“自留地”后,麻杰夫開始留意這里的四季自然時序:公園的水面何時結(jié)冰、何時消融;每年某種候鳥何時抵達、何時離去,留鳥與夏候鳥在哪個時段開始鳴唱或筑巢;還有第一聲蛙鳴響起的時刻,某類蜻蜓開始羽化的瞬間……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即便爬這座山一千次,或許也不如觀鳥十次來得印象深刻。這種鳥為何存在?該去哪里尋找它?它又為何會出現(xiàn)在那里?為了找到這些鳥,你要主動去了解、去觀察,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由此建立起來?!?/p>
在北京長大的麻杰夫,因為愛上觀鳥,開始理解并思考北京的生態(tài)?!斑m當觀鳥對人、對生態(tài)都有好處,我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觀鳥?!?/p>
用聲音辨識鳥種,是觀鳥的重要方式。2024年,麻杰夫想到:既然能靠聲音辨識鳥種,視障朋友能否也參與到“觀”鳥中來?
“聽,它正發(fā)出標志性金屬感飛鳴聲。”作為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野鳥會的領(lǐng)隊,麻杰夫以“聽”為鑰匙,為視障群體打開觀鳥新大門。他向這些特殊的觀鳥者描述,“這是一只烏鶇的雄鳥,它渾身黑漆漆的,卻長著鮮艷的黃色長喙,差不多有我們小臂那么長。”
迄今為止,他聯(lián)合觀鳥愛好者、愛心企業(yè)志愿者及專業(yè)助盲組織,成功舉辦4場線下視障人士觀鳥活動。同時,他在社交媒體上持續(xù)更新《上班前的觀鳥》欄目,用第一人稱視角展現(xiàn)普通“鳥人”(觀鳥者)工作日清晨的觀鳥日常,他把觀鳥途中的錄音配上解說,制成播客節(jié)目《處處聞啼鳥》。
“觀鳥的門檻可以很低?!甭榻芊蛳胱尭嗳酥溃^鳥不一定非得拿起相機捕捉高清畫面?!澳呐率俏缧輹r下樓走走,用耳朵聽、用眼睛看,也能了解到不少關(guān)于鳥的事?!?/p>
觀鳥成為一種“抬頭就能參與”的新生活方式
頭戴遮陽帽,脖子上掛著望遠鏡,這是“鳥人”的經(jīng)典裝扮,觀鳥者們借此互認,友善地點點頭,有時會問上一句“今天看到什么鳥了”,有時則結(jié)伴去找鳥。
北京奧森公園里,一名90后女孩說,她是被麻杰夫的作品打動,“入坑”觀鳥。因運動損傷,她無法進行劇烈運動,“觀鳥讓我在工作之余、周末走出家門,探索生活的城市。抬起頭,走進熱愛的大自然里放松身心,還能認識新朋友。”
1996年10月5日,在北京西北部鷲峰舉辦了群眾性野外觀鳥活動。近30年來,北京的觀鳥愛好者和相關(guān)組織日漸增多。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鄧文洪介紹,京津冀地區(qū)的鳥類超過600種,約占全國鳥類種數(shù)的40%,其中候鳥有420余種。“京津冀地區(qū)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經(jīng)此遷徙、停歇,珍稀物種也經(jīng)常在此現(xiàn)身?!编囄暮檎f,市民如今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小區(qū)里的鳥類越來越多了。例如烏鶇、白頭鵯等鳥類,原本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南,過去在京津冀地區(qū)很罕見,近些年越來越常見了。
許多人專程從全國各地趕來,追尋這些翱翔天際的生靈。來自上海的韓偉說:“愛上觀鳥之后,我出門前總會先關(guān)注當?shù)氐镍B訊,要是鳥情比較穩(wěn)定,一定會帶上相機?!表n偉原本是6月中旬來北京看演唱會的,了解到密云有雕鸮在育雛,便帶上長焦鏡頭和相機趕了過去。
“入坑”一年,韓偉已“加新”(指發(fā)現(xiàn)新品類的鳥)近200種鳥。他至今記得初識四聲杜鵑時的場景,“開始以為是只鴿子,直到它飛走后叫了幾聲,才反應過來是杜鵑?!表n偉循著四聲杜鵑的叫聲在翠綠的松林里穿梭,“它叫幾聲,引著我過去,等我過去了,它又在別處叫了”。追逐近兩小時后,他終于拍下了這只腹有白斑、叫聲洪亮的小鳥,“拍到的那一刻很開心,尋找它的過程更有意思”。
在社交平臺上,觀鳥成為一種“抬頭就能參與”的生活方式。據(jù)統(tǒng)計,小紅書上相關(guān)筆記的討論量超700萬,閱讀量超10億,近一年發(fā)布的筆記數(shù)量是以前10年總和的1.2倍,最近一年投稿用戶年齡多集中在25歲。
“以前遠遠地看,鳥兒只是黑乎乎一小團剪影。開始觀鳥后發(fā)現(xiàn),原來鳥兒是如此美麗多彩的小生命?!眲偧尤胗^鳥圈的博主“自然鵝”說,觀鳥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力。“鳥兒是城市里比較容易接觸到的野生動物,充滿生命力?!彼麖倪w徙的斑頭雁身上,看到了飛越珠峰的壯舉;從棲息古建的北京雨燕,聯(lián)想到對古建保護的推動;從某些鳥類的習性中,體會到野生動物獨特的生存智慧與魅力。
對邵蕊而言,觀鳥既是工作,也是愛好。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她參與完成青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區(qū)域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通過摸清鳥類基本情況,提出針對性保護建議和對策。
“我喜歡探索中‘遇見’的過程?!奔幢阕吡艘徽鞗]有發(fā)現(xiàn)鳥兒,邵蕊也不會感到沮喪。如果恰好有鳥兒飛到眼前,這種遇見就像鳥兒饋贈的禮物,讓她感到一種“被選中”的驚喜。
2023年5月,邵蕊在嶗山進行野外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山東省此前無明確記錄的淡尾鹟鶯。那時她還是入門者,身上只帶了望遠鏡和手機,便用手機錄下了淡尾鹟鶯的叫聲。用識別軟件無法辨認,在青島市觀鳥協(xié)會專業(yè)人士幫助下,最終確認了這一鳥種。
觀鳥不能為了“出片” 需保持適當距離
今年以來,明星效應帶動一波“觀鳥熱”,鳥兒成為不少地方的旅游名片,多地紛紛向游客發(fā)出邀請,歡迎大家前來“打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生態(tài)學博士朱磊在其公眾號上指出,不建議使用“打鳥”一詞,盡管表達的是“拍鳥”之意,但這種表述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觀鳥心態(tài)。畢竟觀鳥的本意,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受訪者普遍認為,觀鳥愛好者增多是件好事。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過度靠近、誘拍、巢拍等行為,會干擾鳥類正常生活。
今年6月底,青島中山公園南門一棵法國梧桐樹上,一窩紅角鸮幼鳥成為備受關(guān)注的“明星”。這窩毛茸茸、還不會飛的小家伙,吸引大批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圍觀拍攝,很多人架起“長槍大炮”對準它們。最終,梧桐樹周圍拉起保護線,志愿者自發(fā)前來守護這窩紅角鸮。
“可能有些人只是為了出片,并非真正愛鳥。”邵蕊提示,對鸮這種夜行性鳥類,要盡量避免用燈光照射?!拔拿饔^鳥需保持適當距離,可借助望遠鏡或其他工具來觀察,減少對鳥類自然行為的干擾?!?/p>
2023年9月,邵蕊在一座海島上做野外調(diào)查時,幸運地拍到紅背伯勞的照片。這種通常出現(xiàn)在新疆的鳥,突然現(xiàn)身青島,邵蕊推測它可能是一只迷鳥。作為山東省新記錄鳥種的發(fā)現(xiàn)人,邵蕊十分興奮,但她并不沉迷于“加新”,“看著鳥兒在山里或樹上蹦蹦跳跳,我就很開心”。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張藝 實習生 楊麗來源:中國青年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12日 14:09:04
- 2025年08月12日 13:50:58
- 2025年08月12日 13:44:56
- 2025年08月12日 13:29:03
- 2025年08月12日 13:18:26
- 2025年08月12日 10:26:22
- 2025年08月12日 09:48:37
- 2025年08月12日 08:58:30
- 2025年08月12日 08:57:18
- 2025年08月12日 07: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