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張隆溪:如何讓世界看清中國文學的“廬山真面目”?
中新社長沙10月22日電 題:如何讓世界看清中國文學的“廬山真面目”?
——專訪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主席張隆溪
作者 白祖偕 劉曼

在全球化與本土化思潮交織碰撞的今天,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才能超越“獵奇”與“他者”的標簽,實現(xiàn)真正平等的文明對話?近日,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主席、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張隆溪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中國文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定位與對話可能。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為何選擇用英文撰寫《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在國際學術界處什么位置?
張隆溪:我深愛中國文學及其傳統(tǒng),也一直在研究中西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我認為中國文學歷史悠久,有許多文學價值極高的經(jīng)典作品,和西方文學名著應該有同等的地位,但在當今的世界,卻沒有充分得到中國以外眾多讀者的注意。
在當今世界,英語是流通最廣泛的語言,我用英語寫《中國文學史》,是針對我所了解國外世界文學研究現(xiàn)狀而寫,它的讀者對象是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學和歷史、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讀者,我希望將李白、杜甫、蘇東坡變得像莎士比亞那樣,成為世界各國讀者都熟悉的大詩人、大作家。
當然,我并不奢望這本書就能改變現(xiàn)狀,這是一種努力,是一個中國人在世界文學研究的大框架之下,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文學的歷史和傳統(tǒng)。這也是一個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發(fā)出的聲音,如果有更多這樣的聲音,假以時日,就將在國際上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中新社記者:《紅樓夢》在西方常被簡化為“東方愛情故事”。如何讓外國讀者真正理解其文化分量?
張隆溪:西方對很多經(jīng)典中國文學作品都難免有誤解或簡化的理解,認為《紅樓夢》是“東方愛情故事”也并不是大錯。就像我們把《羅密歐與朱麗葉》視為“西方愛情故事”一樣,都算一種基本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要經(jīng)過漫長的過程。我們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理解,又何嘗不是如此?正因為有可能誤解甚至曲解,才需要大量的學術著作,來深入探討像《紅樓夢》這樣經(jīng)典的中國文學的意義和內(nèi)容。
深入理解文學經(jīng)典著作,都不是讀一遍就可達到的,而需要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所以還需要很多批評和研究的著作,向國外讀者闡明中國文學經(jīng)典的意義和價值,說明為什么外國讀者也應該閱讀這些作品,為什么中國文學的經(jīng)典應該成為世界文學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翻譯只是第一步,接下去更需要有文學作品的闡釋和文學批評。

中新社記者:西方學界近年興起“世界文學”理論重構浪潮,中國自古有“文以載道”“詩史互證”等觀念。這些傳統(tǒng)智慧能否為今天的全球文學批評提供新思路?
張隆溪:“文以載道”并不是獨特觀念,說的是文學如何表現(xiàn)“道”或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外國文學傳統(tǒng)也會討論文學與政治、神學、哲學或別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關系。
西方有“為詩辯護”的傳統(tǒng),其中就涉及這樣的問題?!霸娛坊プC”是一種在社會學或歷史學視角下研究文學的途徑,在西方也不是陌生的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往往容易偏離文學研究,把文學作品當成文獻材料,目的是去印證對社會或歷史的理解。社會學家或歷史學家當然可以這樣做,但這不是文學研究的正途。文學批評應該始終以文學的闡釋和理解為中心,展示文學如何以審美的形式表現(xiàn)思想觀念和歷史狀況,而不是把文學作品視為工具,為思想和歷史提供例證。
在當前的世界文學研究中,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選取一些重要的概念,與其他批評傳統(tǒng)中可以相比的概念作深入比較,由此對比較詩學或普遍意義的詩學作出中國學者的貢獻。這是一個尚待開拓的研究領域,也是有可能作出成績和貢獻的研究領域。

中新社記者:在數(shù)字技術賦能下,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傳播需要警惕哪些新誤區(qū)?
張隆溪:AI作為工具可以幫助人們獲取一些基本訊息,但不能取代深入思考。有時網(wǎng)絡提供的訊息并不準確,甚至有誤。對于了解一個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而言,短視頻提供的資訊相當有限,而且可能弊多于利。
就了解文學史或整個文化傳統(tǒng)而言,更有用的方法是認真、廣泛地閱讀??偟恼f來,認識任何事物,了解歷史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寫中國文學史時,在適當?shù)胤揭蔡岬轿鞣絺鹘y(tǒng)以作參照和比較,使西方讀者更能理解中國的文學和文學史。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學研究領域,西方學者常常習慣強調(diào)“他者”以突出文化差異。如何讓世界看清中國文學的“廬山真面目”?
張隆溪:西方對中國和其他非西方文化傳統(tǒng),往往強調(diào)差異,視之為西方的“他者”或對立面。相比之下,我認為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序里提出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才是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基本原則。因為跨文化研究最終希望能有助于人類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共同進步,主張和而不同,而不是強調(diào)差異,造成緊張和沖突,甚至戰(zhàn)爭。
我認為,中西比較雖是學術研究,但這種研究并不是象牙塔里的虛構,而是與世界直接相關,有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fā)展。
我曾經(jīng)用蘇東坡一首深具哲理的小詩說明如何認識中國,那就是《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人認為,最后兩句說的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這就誤解了此詩的真意。如果蘇東坡真是說旁觀者清,那從外面看中國的漢學家們,應該比中國學者更了解中國。
我認為,認識中國,就像看廬山的全貌一樣,應該綜合不同視角所見的景象,不應有內(nèi)外之分,遠近之別。漢學家有外面的視角,中國學者有內(nèi)在的了解,互相交流,共同努力,才會達到更符合實際的認識和理解。(完)
受訪者簡介:

張隆溪,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礪德講席教授。獲選為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學院外籍院士。2007至2009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16至2019年,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長期專注于東西方跨文化研究,曾以中英文發(fā)表三十余部專著和數(shù)百篇學術論文。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2日 18:27:03
- 2025年10月22日 14:22:29
- 2025年10月22日 11:21:04
- 2025年10月22日 10:50:33
- 2025年10月22日 09:50:48
- 2025年10月22日 09:47:31
- 2025年10月21日 20:14:46
- 2025年10月21日 20:03:14
- 2025年10月21日 19:46:36
- 2025年10月21日 1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