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工廠、醫(yī)院、樓盤的“廢墟美學” 不值得冒安全風險
你的生命和健康,不比多少個贊都值錢?
刷社交平臺,總能看到一些有電影感的照片:為廢棄工廠、破敗醫(yī)院鋪上濃重濾鏡,再配上“闖入末日世界”之類的文案,有人覺得這樣很帶感。據(jù)報道,一股名為“探廢”的潮流近來正在社交平臺上興起,吸引大量年輕人涌入廢棄工廠、停診醫(yī)院……
先別為所謂的“廢墟美學”心動,因為有人馬上行動了——有記者跟隨“城市探險小分隊”的線上社群探訪上海一處廢棄工廠,結(jié)果在樹叢中滑倒直接摔進爛泥里。
應該說,廢墟探險不是新鮮事物,其流行,有人文美學的社會因素,有年輕群體追求新鮮刺激的心理因素,更有平臺為流量助推的商業(yè)因素。廢墟是社會變遷和城市發(fā)展的見證,承載了某種文化積淀和歷史記憶,確實有一定審美價值。
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的生活,被精致的商品圍繞、被枯燥的程式化日常限制,廢墟的破敗、荒蕪和不確定性,提供了一些感官刺激,讓冒險體驗成了一種“反向治愈”。至于平臺推流的邏輯就更好理解了,什么內(nèi)容能吸引眼球、能喚起用戶的互動欲望,就大力推薦什么。所以,廢墟探險不是天然“自帶流量”,而是“背后有算法”。
這類探險的風險顯而易見,人身安全風險自不消多說,工業(yè)廢料、高危建筑,還有人跡罕至的環(huán)境,都可能帶來嚴重的人身傷害。要不,怎么很多恐怖電影都以這類廢墟作為背景呢?
另一方面,法律風險也容易被忽視。有法律人士分析,即便建筑物處于廢棄狀態(tài),其所有權(quán)關系依然存在。如果廢棄建筑物仍有明確的產(chǎn)權(quán)歸屬,那么未經(jīng)允許進入就可能構(gòu)成非法侵入。而對于沒有明確權(quán)屬或已開放為公共空間的建筑,若在探險過程中發(fā)生了破壞、盜竊或其他違法行為,特別是涉及具有歷史價值的遺址時,就可能構(gòu)成犯罪。
了解了廢墟探險的這些前因后果,就應該明白,一味地罵年輕人“自討苦吃”解決不了問題,也不客觀。作為平臺,不能只圖流量不管風險,為高風險的內(nèi)容打上適當且醒目的安全提示,既是為了用戶好,也是為了平臺自己好。
現(xiàn)實中,有些案例會通過改造廢墟,把“非法的麻煩”變成“文化的寶藏”,比如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qū)。當然有人可能認為這樣會喪失野趣,如果是這樣想,就要做好為自己魯莽行為買單的準備了。其實冷靜地想想,你的生命和健康,不比多少個贊都值錢?真想探索城市,有太多種安全的方式。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栗中西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10月24日 16:39:21
- 2025年10月24日 15:07:09
- 2025年10月24日 14:30:49
- 2025年10月24日 12:03:48
- 2025年10月24日 12:01:17
- 2025年10月24日 11:22:51
- 2025年10月24日 10:38:48
- 2025年10月24日 09:19:57
- 2025年10月23日 21:52:49
- 2025年10月23日 16:52:50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