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近千人被困珠峰,有人失溫!這種戶外殺手,一定要警惕
多家媒體報道,2025年10月國慶長假期間,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境內的珠峰東坡突降暴雪,數百名游客被困在高海拔營地。有人全身衣物濕透、出現(xiàn)失溫征兆無法行動,只能被馬隊馱下山,還有人,直到暴雪散去才脫險。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場突發(fā)災難中沒有人員傷亡報道,但它也再次提醒我們,人在大自然中是何其脆弱。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什么是失溫?它有多危險?我們又該如何防范和應對?
誰說只有冬天才會“凍死人”?
我們知道,人類的正常體溫大約在 35.8℃-37.8℃ 之間。低于 35℃,人體就進入了失溫狀態(tài)。如果不及時干預,人會出現(xiàn)內分泌紊亂、幻覺、無法思考和回應呼喚,最終喪失意識甚至死亡。
很多人以為,失溫只會發(fā)生在寒冬,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千萬不能夠只看季節(jié),放松警惕。
例如,2021 年 5 月 22 日,甘肅省白銀市舉辦的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就曾遭遇極端天氣,21 名參賽運動員因失溫不幸遇難。這些運動員中不乏國內頂尖的專業(yè)好手,事發(fā)時也已立夏,不少選手為了減負還穿著輕薄的背心短褲。但在比賽中,不幸碰到突發(fā)的惡劣天氣導致體溫驟降,最終失去生命。
而這次珠峰東坡的暴雪,只看季節(jié)的話也是在秋季而非冬天,雖然萬幸無人傷亡,但據媒體報道也有一位有徒步經驗的 30 多歲男子,因持續(xù)風雪導致衣物濕透而失溫,以至于身體極度乏力,無法下山,最終只能被馬馱回營地。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明白,只要滿足條件——風大、雨急、濕冷、高海拔、缺氧——任何季節(jié)中人都有可能失溫。哪怕是夏天,只要有風雨加上時間足夠長,也可能致命。
那么,失溫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呢?這要從保暖說起。所謂“穿得暖”,除了要有擋風的服裝面料,還要靠衣物特別是里面填充材料中的空氣,來降低熱量散失的速度,比如蓬松厚實的羽絨服格外保暖就是因為其中的空氣。
但衣物如果因為下雨等原因被水浸濕,水就會取代這些能保溫的空氣,由于水的導熱能力比空氣強得多,就會導致保溫性能急劇下降,甚至會讓身體熱量更快地散發(fā)到環(huán)境中去。因此,哪怕氣溫不低,濕衣服和大風就能迅速讓體溫流失導致失溫。
最后再強調一下,失溫并不一定需要極低的氣溫——只要“濕”“風”“時間”疊加,就足以造成失溫,導致風險。
失溫救治不當,可能更危險
失溫后,最關鍵的是處理方式。錯誤的急救反而可能加速死亡。
對于輕度失溫者,可以飲用少量熱水或含糖熱飲(不能含咖啡因),幫助恢復體溫。
但如果患者已出現(xiàn)脫水、意識模糊或吞咽困難,千萬不要強行喂熱飲。那會導致血液重新分布,引發(fā)低血壓甚至心臟驟停。
同樣,也不能直接搓熱手腳——那樣會讓冷血液回流心臟,造成核心溫度進一步下降。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
· 使用保溫毯裹住救援對象
· 立即將人轉移到避風保暖處(帳篷、山洞、車內等);
· 去除濕衣服,換上干燥衣物;
· 在脖子、腋下、腹股溝等靠近大血管的地方使用包裹布料的熱水袋;
· 嚴重者應盡快送醫(yī)。
正確看待自然,預防失溫不難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失溫風險主要出現(xiàn)在戶外徒步、登山、露營等活動中。要避免悲劇,關鍵是了解自然,理性準備。很多戶外失溫等事故的遇難者其實并不是新手,而是經驗豐富的戶外玩家,前文中提到的白銀市山地馬拉松的悲劇也是這種情況。近年來其實已有多起類似的事故,其中一些還造成了傷亡。
這些事故都告訴我們,離開了人類文明的庇護直面大自然時,再強的個體都可能像風中的蠟燭般無力,更別提沒有經驗和裝備的普通人了。因此,要想愉快安全地享受山野和美景,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
量力而行
我們在選擇戶外活動的時候,千萬要量力而行,最好選擇開發(fā)成熟,安全可靠的線路,不要盲目跟風或追求挑戰(zhàn),更不要去國家明令禁止的地區(qū)(如鰲太線)。
2
充分準備
即使選擇了合適的地方,也要提前了解線路、檢查裝備、備足干糧和水、關注天氣預報并做好面對意外的準備,尤其是在氣候多變的高原和山區(qū),天氣預報往往難以做到精確。
3
結伴而行
獨行聽上去很酷,但一旦遇到突發(fā)狀況幾乎無法自救。而隊友之間能互相觀察,一旦有人出現(xiàn)打寒戰(zhàn)、神志恍惚等失溫征兆,可以立即施救。
4
學會放棄
天氣突變、準備不足、身體不適——這些都是該下撤的信號。風景永遠在那里,但生命只有一次。
這次游客被困事件中,珠峰東坡盡管已經是相對比較成熟、有一定保障的路線,碰到極端天氣仍然出現(xiàn)了一定風險,如果是單人游客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遭遇相似的情況,那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大家一定要記住,網上的“攻略”中往往只會彰顯美麗的風景,卻很少體現(xiàn)大自然的嚴酷之處,而大自然不會因為你的熱愛就手下留情,一次意外就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務必三思后行,充分準備。
策劃制作
作者丨丁崝 科普作者
審核丨汪茜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醫(yī)師 中國毒理學會中毒與救治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