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話帶家長走出“吼娃”又后悔的循環(huán)
家長求助:下班回家已經疲憊不堪,卻還要強打精神陪孩子寫作業(yè)。看到孩子寫字慢、做題慢,一股無名火就上來了,忍不住吼叫發(fā)泄,看到孩子委屈的模樣又后悔不已。但第二天同樣的場景卻再次上演。開學了,家長怎樣走出“吼娃”又后悔的循環(huán)?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支招:研究表明,父母每發(fā)火1分鐘,孩子平均需要8分鐘才能重新進入學習狀態(tài)。經常生活在吼叫中的孩子,會把精力用在觀察父母情緒上,而不是專注學習和探索世界。這不僅是時間的浪費,更是對親子關系的損耗。如果有家長也陷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請別過分自責。孩子的到來,正是為了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五句話幫助你逐步走出困境,重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孩子不是故意磨蹭,而是關鍵能力不足。孩子不是不想寫快,而是大腦發(fā)育尚未成熟。面對超出能力的任務,孩子容易產生挫敗感和焦慮,并通過磨蹭、分心等表現(xiàn)出來。此時,父母不妨蹲下來,與孩子平視,輕聲詢問:“是不是哪里不會?需要我怎么幫你呢?”若父母轉變態(tài)度,并為孩子搭建克服困難的“腳手架”,孩子的對抗情緒也會隨之消散。
最好的教育發(fā)生在平靜的狀態(tài)中。當父母怒吼時,孩子的大腦會進入“戰(zhàn)斗或逃跑”的應激狀態(tài),根本聽不進別人說的話。兩個不理智的人在一起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家中不妨設一個“冷靜角”或“滅火區(qū)”,當感到怒火上升時,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媽媽現(xiàn)在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會兒再談。”然后離開現(xiàn)場,做幾次深呼吸,喝口水,給自己平復情緒的時間,也為孩子如何管理情緒作出正確示范。
問題行為背后隱藏著成長的契機。學會把孩子的問題行為看作是其成長過程中的特點而不是缺點,家長教育的心態(tài)會發(fā)生根本轉變。孩子玩橡皮,或許是觸覺敏感期的正常表現(xiàn);反復撕紙粘貼,實則是在發(fā)展空間認知和手眼協(xié)調能力。當孩子做出令人困惑的行為時,父母不要急于糾正,而是問問自己:“這個行為背后反映了孩子正在發(fā)展什么能力?”如果家長想到或許這又是成長的一個信號,就不會那么著急上火了。
養(yǎng)育孩子不需要完美,但需要成長。教育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一個:尊重節(jié)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頻率生長。偶爾的情緒失控不代表你就是壞父母,關鍵是要用成長型思維看待育兒過程:今天比昨天少吼一次,就是進步;這次發(fā)火后知道修復,就是成長。如果家長實在沒忍住發(fā)了脾氣,可以誠心道歉:“媽媽剛才太著急了,對不起!”或解釋原因:“媽媽今天工作太累了,不是你的錯!”還可以一起想辦法:“下次媽媽要發(fā)火時,你提醒媽媽好不好?”記得抱一抱孩子,肢體接觸最能修復親子關系。
先有能量后有愛,愛才會變成價值。家長們日常忙于工作、家務、育兒、自我提升,往往不是智慧不夠,而是心力不足。我們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愛孩子,才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家長要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自己休息,做情緒穩(wěn)定、言行一致的父母,避免一會兒對孩子愛得不行、一會兒又恨不得吼娃的情緒波動。當教育焦點始終鎖定在孩子成長本身時,所有問題將會自然消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09月26日 07:42:41
- 2025年09月18日 09:27:07
- 2025年09月10日 10:26:33
- 2025年09月10日 09:45:00
- 2025年09月08日 11:08:36
- 2025年09月07日 19:09:55
- 2025年09月07日 09:08:25
- 2025年09月07日 08:48:07
- 2025年09月06日 10:42:59
- 2025年09月04日 13:06:23